一、问:校园通行标识具有哪些功能?
答:校园通行标识内设双芯片,具有车主身份识别和定位功能。任何伪造、变卖、转借和其他手段获取的标识都是无效的。请勿上当受骗。
二、问:学校在电动自行车实名登记工作中是如何开展的?
答:(一)实名登记
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及相关要求,2024年1月15日至6月30日为电动自行车实名登记上牌阶段,对线上登记审核通过的予以上牌。按照“四上(上线、上牌、上门、上路)”总体原则,推动校园电动自行车实名登记工作。
(二)校门管控
从7月1日开始,未悬挂有效通行标识的电动自行车禁止在校园内行驶和停放。电动自行车进校,需进行人脸和电动自行车双重身份识别认证,认证通过后校门闸机自动打开,缺一认证,校门闸机即显示无权限。
(三)专项清理
1、集中清理阶段(2024年7月1日至10月15日)对校园公共车棚、教学区、学生宿舍区等区域内未悬挂校园通行标识的电动自行车及疑似废弃非机动车(存在车体不完整、锈蚀严重、灰尘遍布、轮胎干瘪等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对此类车辆实施挂牌提醒三个月。
2、2024年10月15日后,挂牌提醒期满仍未悬挂校园通行标识的电动自行车,保卫部将对此类车辆拍照登记、留存建档,并拖移至校园内指定地点集中存放,发布为期三个月的认领公告。
3、2025年元月15日后,认领公示期满仍无人认领的电动自行车,保卫部将联合公安交管部门进行统一处置。
(四)常态化审批
自2024年9月1日起,申请校园通行标识的电动自行车,须具有武汉市电动自行车号牌,且车辆行驶证与申请人信息一致,实行严格审批通过后方可办理。
1、学生: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①身体原因不适合长距离行走,需医疗机构认定;
②特殊教学、科研或作息需求,需特殊时间通行保障(因住宿安排需要经常往返医学部和校本部);
③经学院和家长同意退宿并在校外租房的本科生,及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因距离较远需通行保障。
2、教职工: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申请人名下未办理机动车进校权限的;
②特殊教学、科研或作息需求,需特殊时间通行保障。
3、教职工家属、遗属: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申请人名下未办理机动车进校权限的;
②申请人须居住在校园内且有行人门禁权限;
③办理通行标识时需提供居住在校园内的相关证明。
4、各单位外包、运维人员: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申请人名下没有办理机动车进校权限的;
②与对口单位签署劳务外包合同(或运维合同、供货合同等);
③申请人须有行人门禁权限。
5、附属小学学生家长:仅限工学部二附小接送学生的家长(每名学生只允许申报一辆接送的车辆信息且车主须为学生的直系亲属)。
三、问:如何办理校园电动自行车通行标识?
答:1、学生与教职工办理:
①登录“智慧珞珈”→“办事大厅”→“保卫部”→“电动自行车实名登记”;
②提交个人信息及相关证明材料;
③各学院/单位、部门负责人初审后推送保卫部审批;
④经保卫部现场核验后予以办理。
2、教职工家属、遗属及附属小学学生家长办理:
①识别下方登记二维码,提交个人信息及初审材料;
②校内社区网格或所在附属小学初审并推送保卫部审批;
③经保卫部现场核验后予以办理。
3、各单位外包、运维人员办理:
由对口管理单位以OA报告形式(并附上签署劳务外包合同及人员名单)向保卫部提交申请;对口管理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保卫部审核通过后予以办理。
保卫部在审核时,针对不符合上述办理条件的电动自行车不予办理。
四、问:校园自有电动自行车怎样回收?
答:2024年10月15日起,按照“双方自愿协商、遵循市场规则”,对学生自购电动自行车的回购不作硬性要求的原则开展回收工作。回收参考价格标准及流程请参照“平安珞珈”微信公众号10月8日发布的“校园自有电动自行车回收方案”推文。回收地点在保卫部警校联合办事中心(工学部雅各楼背后),没有校园通行标识的电动自行车也可以参与回收,在回收后享受与有校园通行标识的电动自行车一样权益。
五、问:校内非编合同工如何开通共享电动自行车骑行权限?
答:校内非编合同工开通共享骑行权限,需所在单位以OA形式向保卫部提交名单后,予以开通。
六、问:为什么共享电动自行车购买骑行卡实名认证不通过?
答:提交实名认证信息时,需要核对入学登记时的身份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不能实名认证,请同学联系学校信息中心予以更正。
七、问:校内共享电动自行车可以帮他人代扫吗?
答:不可以。校内共享电动自行车只对师生开放,每次骑行所提供的保险仅对师生本人有效,若发生事故,非师生本人骑行的,保险公司是拒绝赔付的。根据《武汉大学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利用电动自行车从事非法营运活动。有偿代扫将取消共享电动自行车骑行权限,并通报其所在单位。
八、问:恶劣天气下为什么要停运校内共享电动自行车?
答:为确保师生骑行时的人身安全,尽可能防止雨雪恶劣天气因路面湿滑发生交通事故,共享电动自行车会根据实际情况停运,待道路达到可骑行条件后再予开放。师生在出行时,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身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出行方式,确保自身安全。